Wednesday, May 16, 2012

有一種“毒”叫萊卡


萊卡的魅力構成是個很複雜的元素,與文化、品位、質量、品牌歷史都有關。萊卡就像是愛馬仕,昂貴而且堅持己見到不講道理的地步。

我讀初中時,在舊書箱里翻到老爸購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一本《自制照相機》,後來相機當然是沒造出來,我卻因為這本售價兩毛五的書,從此走上了燒攝影器材的不歸路。

俗話說,“窮玩車,富玩表,瘋子抱著相機滿街跑”。在90年代初,月收入300元常常啃饅頭鹹菜卻抱著個上萬元的尼康專業相機滿街拍照的瘋子並不少見。如我等窮學生,當年則只能挎著個海鷗相機在百貨公司的櫃台上滴答口水。口水滴得最多的,是帶有那著名的“可樂型小紅標”的德國萊卡相機。

我用了十幾年的尼康單反,並沒有很認真和系統地去研究萊卡,不是沒興趣,而是自認沒有柳下惠的定力,怕自己一發不可收拾中萊卡劇毒而亡。前幾個月朋友找我推薦一款萊卡小數碼,我立即神色嚴肅做考慮周全狀說萊卡賣四位數的機子現在都是松下在日本代工的,多花幾千大元買個跟松下功能參數差不多的機子,就為了那小紅標帶來的虛榮心可不值得,你買個松下得了。很權威地破滅了人家的萊卡夢後,我心滿意足身閑手欠地點開幾個論壇的萊卡帖子,不敢去看那些動輒四五萬元的數碼旁軸機,只是研究一下萊卡目前唯一的一台由德國設計德國造的小數碼機型X1憑啥就賣到了尼康准專業單反的價格。這一研究的直接後果就是晚節不保,十幾年小心構建的對萊卡的免疫系統土崩瓦解。

在銀鹽膠卷時代,萊卡是135規格膠卷相機的奠基者,其精湛的工藝、可靠的性能讓它成為最能代表德國質量的品牌之一。上世紀中葉,尼康、佳能和前蘇聯的不少廠家都紛紛推出模仿萊卡的山寨機,那些已經謝世的攝影大師們的很多名作出自萊卡,加上關於萊卡的一個個傳奇的故事,被粉絲們渲染得神乎其神的鏡頭“空氣感”……萊卡的地位,連同它的價格,都爬進了神龕,連我老媽都對我說,她小時候鄰居那家藏民用的相機就是萊卡。

萊卡X1到手後,感覺萊卡對色彩的真實還原和再現依然獨步天下。撇開那小紅標不談,握在手中,精細的做工和刪除一切花俏噱頭打造一台純粹相機的理念讓你有拍照的衝動,事實上你也只能拍照,因為它純粹到連視頻功能都沒有,也沒變焦,因此我必須很清楚它的拍攝能力範圍。X1並不是全能相機,它的缺點和它的優點一樣突出,德國人的謹慎和萊卡品牌的固執充斥著X1,它的電子快門聲是1954年推出的萊卡M3機型的快門聲;這都啥年代了還居然沒防抖,所謂的“微距”是30厘米,那液晶屏分辨率還不如前幾年的手機屏幕……當然,這些並不妨礙萊卡在全球擁有最頑固死硬和最奇特古怪的粉絲,萊卡哪怕在新款機型上把Made in Germany的字體改個位置,也往往會招來粉絲們的各種罵街。

萊卡的魅力構成是個很複雜的元素,與文化、品位、質量、品牌歷史都有關。萊卡就像是愛馬仕,昂貴而且堅持己見到不講道理的地步。這兩個不講道理的廠家,這幾年還真合作推出了幾部使用愛馬仕皮套和背帶的限量版萊卡相機,那價格,當然更是毫無道理可言了。

徠卡(LeicaX1

徠卡相機造型一向復古味重,非常忠於早期的經典款式。X1在造型上像極當年的徠卡CM,只是略顯瘦長。

這款1220萬像素的全新機型定位高端,有一個2.7英寸23萬像素分辨率的屏幕,使用一塊APS-C畫幅的CMOS感光元件,有效像素為1220萬,搭配一支Leica Elmarit 1:2.8/24毫米鏡頭,感光度範圍ISO 1003200,但不具備鏡頭防抖或CMOS位移防抖。

這款復古造型相機的操控方式保留了徠卡的傳統,機頂兩個轉盤分別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機背則是比較現代的按鍵布局。機頂可安裝SF58SF24D閃燈,或者安裝配套的35毫米等效光學取景器。內置的閃燈位於機身左側,採取彈出式設計,聚焦方面提供單點、單點高速、11點、11點高速、超焦距和麵部檢測這幾種對焦方式。

(廣州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